2024年1月15日
在与色拉叙马科斯的激辩暂告一段落后,格劳孔心中的疑云却并未散去。他紧接着向苏格拉底抛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,将关于“正义”的探讨引向了更深的层次。
格劳孔首先提出,社会中存在三种“善”:
格劳孔随即向苏格拉底发问:“正义,究竟属于哪一种善?”
苏格拉底毫不犹豫地回答,正义属于“最漂亮”的那一种——它本身即是善,其结果亦是善。从理想主义的视角看,最完美的事物,如正义,理应归于这最完美的一类。
然而,这一观点似乎与现实相悖。在社会中,大多数人遵守正义,并非出于对正义本身的向往,而是为了获得随之而来的好名声、奖赏,或是为了避免不义行为可能招致的惩罚。对他们而言,正义更像是第二种“善”,一件“费劲”却不得不为之的事。这种普遍的看法,与前文中色拉叙马科斯对正义的批判不谋而合。
苏格拉底显然不会认同色拉叙马科斯的观点。为了深入辨析,他决定重新审视其核心论点:正义的本质与起源是什么?人们行义是心甘情愿还是迫于无奈?在正义与非正义之间,人们更倾向于哪一方?
格劳孔虽然无法有力地驳斥色拉叙马科斯,但他渴望真理。在苏格拉底展开论述前,他应其要求,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盘托出。
格劳孔坦诚而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,这种精神令人敬佩。他将正义与不正义推向了两个逻辑的极端。
正如我在上一章所分析的,正义是一个群体性概念,其价值必须在集体利益的框架内考量。格劳孔的思路与此相似。他认为,从本性上讲,人们觉得行不义之事对自己有利(是“善”),而遭受不义则是损失(是“恶”)。然而,当一个社会中,遭受不义所带来的痛苦普遍大于行不义所能获得的利益时,人们便会寻求一种妥协。为了避免相互伤害,大家宁愿共同约定,既不行不义之事,也不遭受不义之事。法律和契约便由此产生,人们将遵守法律命令的行为定义为“正义”。
因此,在格劳孔看来,正义诞生于一种并不那么光彩的权衡——它并非人们主动追求的美德,而是对更大恶果的被动规避。
在此,我也产生了与您类似的困惑:为何遭受不义的害处必然大于行不义的好处?在某些极端情况下,比如DC漫画中的“哥谭市”,一个混乱失序的社会似乎也能达到一种“不正义的平衡”。然而,纵观人类历史,稳定终究是主流,混乱只是少数。我浅薄地认为,这或许与生命本身追求有序(熵减)的倾向有关。混乱无序的社会与生命的基本运作规律相悖。因此,当收益相当时,人们会本能地选择维护秩序——即维护正义。但这又引出了一个更深邃的哲学问题:生命为何会趋向于熵减呢?
如果正义确实源于上述的权衡,那么便意味着人们并非发自内心地拥抱正义。格劳孔进一步推论,人们普遍认为贪婪和自利才是人的天性,只是在法律的强制和社会的压力下,才不得不对正义表示尊重。
基于以上两个假设,格劳孔提出了两个振聋发聩的思想实验,将正义与不正义的矛盾推向了极致:
这两个假设,不仅正式开启了《理想国》的核心讨论,也沉重地叩问着每一个读者的灵魂。我们究竟是愿意做一个表面上正义的人,还是一个真正正义的人?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:我们是想做一个看起来学识渊博的人,还是一个真正谦逊求知的学者?
我渴望能从苏格拉底接下来的智慧中,找到一个既符合表面正义,也触及内在正义的答案。
苏格拉底承认问题的复杂性,他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宏大的视角——从构建一个理想的城邦(Polis)开始,来探寻正义的本质。《理想国》的核心,正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,对一个理想乌托邦社会的构想。
一个城邦由各行各业的人组成。苏格拉底提出,最高效的城邦,是每个人都只从事一件最符合自己天性的工作。“当一个人只做一件符合他本性的工作,并且在恰当的时机去做,那么产品就会生产得更多、更好。”(370c)这与现代社会高度精细的社会分工思想不谋而合。
城邦中除了生产者,还需要商人(在城邦内进行商品交换)和出卖劳动力的“挣钱者”。
当城邦的基本人员齐备后,苏格拉底继续扩大城邦的规模,直到其土地和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。此时,“如果我们想要有足够的土地来耕种和放牧,我们就必须从邻邦那里割取一部分。”(373e)于是,战争的起因便出现了——它源于城邦对资源的无限欲望,这种欲望也是导致城邦内部产生罪恶的根源。
为了应对战争,城邦需要一批专门保家卫国的人——护卫者(Guardians)。一个合格的护卫者,必须兼具两种看似矛盾的品质:对自己的同胞温和,对敌人则充满激情和勇猛。
如何将这两种相反的天性统一起来?苏格拉-底指出,答案在于“知识”与“学习”。护卫者通过学习来辨别敌我,从而做到对内温和、对外勇猛。因此,理想的护卫者必须是爱智慧、有激情、敏捷而强壮的。
构建理想城邦,教育是基石,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教育。“开端是任何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,对于年轻而柔弱的东西来说尤其如此。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,它最容易被塑造,任何你想加给它的模式都能在它身上留下印记。”(377b)这与我们常说的“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”的道理是相通的。
在教育内容上,苏格拉底和格劳孔达成共识:
从本章开始,苏格拉底正式拉开了构建“理想国”的序幕。虽然古雅典城邦的历史与社会条件与我们相去甚远,但其中蕴含的关于正义、城邦和人性的真理,依然能够跨越千年,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。当然,我们也需要运用辩证的眼光,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,对《理想国》中的思想进行批判性的审视与吸收。
2024年1月15日
除非另有声明,本博客所有内容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
|
RSS 订阅 |
友链
鄂ICP备2025091178号 |
The corresponding English page is not available yet